1)《打造海上科技高地》:近日,海洋能海上试验场体系建设及运行维护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记者跟随该中心工作人员登上位于威海褚岛北部海域“国海试1”号海上试验平台,探访海洋试验场是如何助力国产自主海洋技术装备研发,如何开展技术服务和支撑工作的。
2)《国内首个海底数据舱揭幕》:1月10日,全国首个海底数据舱在珠海高栏港揭幕,这标志着我国大数据中心走进了“海洋时代”。据介绍,海底数据中心以城市工业用电为主,海上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辅,具有低成本、低时延、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特点。
3)《“中国天眼”4月1日起对全球科学界开放》: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于4月1日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征集来自全球科学家的观测申请。据“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介绍,自4月1日起,各国科学家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向国家天文台提交观测申请,申请的项目将交由“中国天眼”科学委员会和时间分配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项目遴选建议,并于8月1日起分配观测时间。“面向全球科学界开放的第一年,预计分配给国外科学家的观测时间约占10%。”姜鹏说。
4)《渤黄海冰情较近十年同期平均状态偏重》:近日,受寒潮影响,渤黄海近岸海域海温大幅下降,海冰冰情明显发展,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已全面展开海冰监测预警。卫星遥感和陆岸监测显示,截至目前,辽东湾浮冰外缘距岸39海里,海冰分布面积为4617平方公里;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海北部浮冰外缘距岸超10海里,山东半岛南部的胶州湾和鳌山湾的河口浅滩海域出现了少量海冰分布,渤黄海冰情较近十年同期平均状态偏重。
5)《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推进海洋石油平台数据资源共享》:近日,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在广东珠海召开海洋石油分中心建设研讨会。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石油集团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6)《黄河新凌汛!壶口冰瀑布与龙门冰莲花》:凛冬来临,黄河冰封里程渐增。据黄河水利委员会防御局最新统计,截至12月28日10时,黄河上中游累计封河长度达630.5公里、流凌长度约800公里,下游河段目前没有流凌和封河。黄河中游采访时看到,壶口瀑布上下均发生封冻,封冻已发展至龙门上游2000米的石门。黄委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龙门水文站前的黄河主河道上,流淌着大小不等的流冰。
7)《从“靠江吃江”到“守江护江”》:“我家住在江之尾,半城山,半城水,山中楼宇高,水边柳丝垂;我家住在江之尾,半城山,半城水,古塔飘晚钟,长桥沐朝晖。”在疾驰南下的列车上,热情好客的安徽芜湖市民便教记者一行唱起这首婉转动人的芜湖市歌。
8)《通过!我国出台长江保护法守护母亲河》:历经三次审议,长江保护法来了!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长江保护法。这部法律将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长江保护法包括总则、规划与管控、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绿色发展、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9章,共96条。
1)《NASA和FAA签署协议 以支持未来的太空飞行任务》:美国宇航局(NASA)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已经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协议,除了支持未来的太空任务外,还将简化太空飞行的要求和标准。其中,在新签订的MOU中,NASA和FAA将共同制定一个为私营公司发射航天器而设计的“明确框架”。
2)《读者评出2020基层治水十大经验》:2020基层治水十大经验:1.浙江温州市:水利设施灾害保险助推水利“补短板、强监管”;2.江苏探索水乡特色的节水之路;3.贵州安顺市创新推动水利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4.青海贵德县:党建引领保障饮水安全助力脱贫攻坚;5.河南南阳市:“四制四化”落实河长制工作;6.甘肃石羊河流域重塑极度缺水地区生态;7.川渝打造跨省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典范;8.福建探索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新模式;9.山西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10.山东泰安市:水土保持强监管“四轮驱动”。
3)《读者评出2020水利十大新闻》:2020水利十大新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长江沿线并擘画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被评为2020水利十大新闻,“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及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等被评为2020有影响力十大水利工程,“浙江温州市:水利设施灾害保险助推水利‘补短板、强监管’”等被评为2020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4)《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将在30天后抵达火星轨道》:阿联酋火星任务团队宣布,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30天倒计时开始,预计希望号将在迪拜时间2月9日19时42分(北京时间23时42分)进入火星轨道,经过此前数次地面操控的变轨之后,该探测器将靠自动程序执行相关操作。
1)《中国地质调查局形成一批海洋地质创新成果》:为支持海南省建设,近日,在系统调查与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形成了一批海洋地质创新成果,共编制完成相关地质图集2套,新发现大型海砂矿区1处,评价优选南海油气资源矿权区3块。其中,图集为首次系统开展海南海岸带资源与环境调查的研究成果,已提交海南省用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规划编制,为海岸带产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2)《保护“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为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同时也被认为是异常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2020年8月,海南岛西北部海域出现大片珊瑚礁白化现象。珊瑚礁因何出现白化?影响究竟有多大?其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迅速组织监测队伍开展了应急监测。
3)《我国学者在空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机制方面取得进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925010、71703027)等资助下,复旦大学吴力波教授等联合伦敦大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与清华大学团队,在空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中国工业部门空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机制(Air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limate co-benefits in China’s industries)”,于2020年1月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4)《空天院系留气球平台完成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度集成演示验证飞行试验》:2020年12月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与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长春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在西藏鲁朗历时14天,联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向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的空间信息网络关键技术综合集成与演示验证”2020年度飞行试验。
5)《我国学者在大气有机胺的硫酸气溶胶界面化学反应机理方面取得进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020104001,41907184,41731279)等的资助下,广东工业大学安太成教授科研团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瑟夫·弗朗西斯科(Joseph S. Francisco)教授科研团队合作,在大气有机胺的硫酸气溶胶界面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方面取得进展。研究结果以“有机胺在气相-颗粒物界面上快速转化为胺盐的机制(Mechanism for Rapid Conversion of Amines to Ammonium Salts at the Air-Particle Interface)”为题,于2020年12月31日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美国化学会志,JACS》)杂志上发表。
1)《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招聘秘书及财务助理启事》: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现因工作需要,公开聘用秘书及财务助理1名,聘用方式为项目聘用。岗位职责:负责科研活动的联络与过程管理;负责重大活动的协调与组织;负责中亚中心运行经费及项目财务管理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21年1月公开招聘人员公告》:为加强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扩大青年科技人才储备,研究所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特别研究助理,实行项目聘用制(纳入助理研究员管理),聘期为3年。申请条件: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正派、诚实守信;首期岗位申请时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或获得博士学位5年以内,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申请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具有突出的创新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潜质优良,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满足特别研究助理岗位需求表中基本条件及专业要求。
3)《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环境水文室2021年1月招聘3名助理启事》:因工作需要,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环境水文研究室拟面向社会招聘研究助理2名,综合助理1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硕士及以上学历,水文与水资源、水文地质、自然地理、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毕业;具有良好的英语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熟悉办公室软件;有相关工作经验和数值模型模拟经验者优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身心健康、具有事业心、责任心和团队精神,能够积极承担实验室的日常工作。
1)《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开始申报》: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出通知,组织开展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新建工作,旨在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支撑服务自然资源主责主业。通知明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自然资源领域重要工作任务和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履行等,重点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极地深海探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急需、空白、交叉研究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部重点实验室,为自然资源治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1)《我国大部地区降水稀少气温回升 新疆北部有中到大雪》:1月13日08时至14日08时,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新疆北疆北部和东部、伊犁河谷、西藏东南部、川西高原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雨夹雪,其中,新疆北疆北部和伊犁河谷等地局地有大到暴雪(10~13毫米)。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雨。新疆东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大部、江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4~6级风,西藏中部部分地区有6~8级风。内蒙古西部有扬沙和浮尘天气。
2)《日本多地连降大雪至少10人死亡》:据日本气象厅消息,受冬季气压和极强寒流影响,日本新潟县和北陆地区近日降雪量创纪录。新潟县上越市观测点的积雪厚度达2.26米,富山县和福井县观测点的积雪厚度超过1米,均为往年积雪厚度两倍多。
3)《西班牙暴风雪天气致4人死亡》:马拉斯卡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风暴“菲洛梅娜”已造成西班牙4人死亡。在受影响最为严重的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积雪厚度接近50厘米;许多树木被积雪压倒,一些道路被阻断;大量运输车滞留在公路上。
4)《国家林草局、中国气象局会商今春我国沙尘天气趋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月12日讯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气象局日前在北京联合召开2021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趋势预测会商会。会上,来自林业、气象、草原、荒漠化监测等领域专家对2021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趋势进行了分析会商,全面分析了气候因素和地表状况,采用多种预测模型和方法,形成了2021年春季沙尘天气趋势预测综合意见。
5)《2020年预警大数据报告发布雷电大风暴雨预警占一半以上》:据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1月11日发布的《2020年预警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共发布128类342209条预警信息,相比往年均值增加了32%。其中,雷电、大风、暴雨预警信息占一半以上。
6)《长江航运气象服务联盟成立将全面提升航运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能力》:近日,长江流域气象中心、长江海事局、水运安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印发《长江航运气象服务联盟建设方案》,共同成立长江航运气象服务联盟。该联盟将共建合作平台、共用科技人才、共享优势资源、共破技术难题,全面提升增强长江航运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7)《区域之“冷”与全球之“暖” 丁一汇院士复盘近期寒潮背后的全球变暖》:很多人可能很难将日常生活与全球尺度的气候变暖联系在一起。然而,前几天,公众感受的“极端”寒冷,正昭示着不断上升的全球温度曲线已“入侵”到每个人的生产生活中。“极端”寒冷和全球升温曲线,为何两个看似相悖的名词会产生关联?中国气象报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
8)《全球变暖背景下冷事件为何频发 | 专家解读》:近期冷空气频频来袭,根据预测,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持续低温。与此同时,关于“冷冬”还是“暖冬”“全球变暖”等话题也颇受关注。入冬以来我国多地温度偏低吗?原因何在?冷空气频频来袭与全球变暖矛盾吗?中国气象报记者专访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为您详解。
评论列表 ( 0 )